要保证防水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,需要从施工前准备、施工过程控制、施工后验收等多方面着手,具体如下:
一、施工前准备
1、审查设计方案:确保防水设计符合建筑物的使用功能、结构特点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等。重点审查防水等级、防水层材料选择、构造做法、节点设计等是否合理,有无遗漏或不符合规范之处。
2、选择合格材料:根据设计要求,选用质量合格、性能可靠的防水材料。检查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、检测报告等,对进场材料进行抽样检验,确保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符合标准。同时,注意材料的储存条件,避免材料受潮、受污染或过期失效。
3、做好技术交底: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要向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,使施工人员了解防水工程的施工工艺、质量要求、施工注意事项等。交底内容应包括施工流程、操作要点、质量标准、成品保护措施等,确保施工人员熟悉施工要求,明确质量目标。
4、基层处理:基层是防水层的依附基础,其质量直接影响防水层的粘结效果和防水性能。基层应平整、坚实、干燥,无松动、起砂、开裂等缺陷。对于不平整的基层,要进行打磨或修补;基层表面的油污、灰尘等杂质要清理干净,阴阳角处应做成圆弧或钝角。
二、施工过程控制
1、人员资质:从事防水工程施工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能,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。施工过程中,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技术交底的要求进行操作,确保施工质量。
2、施工工艺:严格按照选定的防水材料和施工工艺进行施工。例如,采用卷材防水时,要注意卷材的铺贴方向、搭接宽度和粘结质量,保证卷材与基层及卷材之间粘结牢固,无空鼓、翘边等现象;采用涂料防水时,要控制好涂料的涂刷遍数、厚度和间隔时间,确保涂层均匀、无漏刷、无流坠。
3、节点处理:加强对阴阳角、管根、变形缝、后浇带等防水节点部位的处理。这些部位是防水工程的薄弱环节,容易出现渗漏,需采用附加层、密封胶等进行加强处理,确保节点部位的防水性能满足要求。
4、施工环境:防水工程施工环境温度应符合防水材料的施工要求。例如,热熔法铺贴卷材时,施工环境温度不宜低于 - 10℃;冷粘法铺贴卷材时,施工环境温度不宜低于 5℃。同时,避免在雨天、雪天、大风等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防水施工。
三、施工后验收
1、外观检查:防水层施工完成后,首先进行外观检查。检查防水层表面是否平整、均匀,有无裂缝、气泡、起皮、流淌等缺陷,卷材的搭接缝是否严密,涂料的涂层是否完整。阴阳角、管根等节点部位的处理是否符合要求,密封材料的嵌填是否饱满、密实。
2、厚度检测:采用针刺法或测厚仪等方法检测防水层的厚度,确保防水层的厚度符合设计要求。对于厚度不足的部位,要及时进行修补或返工处理。
3、闭水试验:对于屋面、卫生间、厨房等有防水要求的部位,在防水层施工完成后,应进行闭水试验。蓄水时间不少于 24 小时,观察楼下对应部位有无渗漏现象。如有渗漏,要查明原因并进行处理,直至再次闭水试验合格为止。
4、资料审查:审查防水工程的施工资料,包括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、检验报告、施工记录、技术交底记录、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。资料应齐全、真实、准确,能够反映防水工程的施工过程和质量情况。